机电学子“三下乡”(十三):走近“当代愚公” 感悟坚韧品质

  张楠楠        2021-08-02        473

为走出家乡建设祖国,他毅然参军;带领村民创造奇迹,他被称为“当代愚公”;忠诚于群众,他致力带领村民发展乡村振兴。他,是巩义市最美退役军人,荣获中国“敬业奉献好人”、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十大最美村官”称号,他是巩义市涉村镇北庄村村支书--杨小周。

近日,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寻找红色记忆 传承红色精神”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有幸去到巩义市涉村镇北庄村对村支书杨小周进行了采访,了解那段振奋人心的故事。寻找红色记忆,收获身边感动,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近“当代愚公”。

热爱国家 他毅然决然参军

在访谈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了解到,北庄村村支书杨小周于1958年3月出生,1977年参军,1978年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同年12月在前线入党。

当问及当初为什么选择参军时,杨小周说到,当时村里条件艰苦,路都是上坡路,加上缺水,种植的玉米、红薯产量都很低。他曾经目睹700多人出去逃荒,内心产生了恐惧感,害怕历史重演。他说:“参军,不仅是为了走出去,更是为了建设祖国。”

据了解,当时杨小周的母亲患有心脏病,父亲其实并不支持杨小周参军。但他坚持“舍小家,为大家”,自此踏上了从军之路。加入部队的第二年母亲病逝,这成为了他一生的遗憾。

杨小周回忆起在越南打仗的时光不禁感慨万千,他说:“现在再困难,也没有在越南打仗时困难。”在战争中,他们为了避免被敌人发现只能夜晚赶路,一夜只能走两公里,到了之后就开始挖战壕。杨小周的排长,家里寄来的信还没来得及看完,哭过之后的泪还没来得及擦干,冲锋号一响,便投身于战争中了。最后排长被敌人打中三枪后不幸牺牲,就倒在了杨小周的面前。

杨小周表示,能从战场上活着回来,是无数烈士给他的重生。因此,他立志要给社会做点贡献。

心系热土 他呕心沥血引水

采访过程中,实践团成员得知,杨小周于1993年进入北庄村党支部,2005年又高票当选为北庄村党支部书记。受地质构造的影响,北庄村一直水源奇缺,先后凿山洞、修水渠、建蓄水池、钻机井,但都一一失败。

在他出任村支部书记之后,为了彻底解决村民缺水问题,他下定决心凿山引水。但在工程开工后一个月,从湖北请来的工程队就因为施工条件过于艰苦而选择了放弃。在这关键的时刻,杨小周再一次站了出来,发动村民群众自己凿洞引水。

他带领全村干群每天奋战在崇山峻岭上,他们在山上安了家,一年四季睡帐篷,一日三餐吃馒头就咸菜。当洞凿到500多米的时候,工程资金短缺,杨小周毅然卖掉了自家的三千多斤粮食,带头支援工程建设。历经600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斗,全长916米的引水隧道终于在2009年9月3日全线贯通。

此后,他又带领全村干群四处筹款200多万元,修建了2座能储蓄一万立方米自来水的蓄水池。北庄群众全部喝上了自来水,杨小周用自己行动践行了他对群众的承诺。

深爱百姓 他无怨无悔付出

在杨小周的记忆中,北庄村是一个生得起养不起的村庄。当初凿洞饮水的想法一提出,就有很多村民质疑甚至反对。他几天没睡觉,愚公移山的故事在他脑海里一遍又一遍地闪现。他在村干部会议上表态:一年不行就两年,两年不行三年,有开工就有打通的那一天!

杨小周为了村支部事业夙夜在公,儿子在外求学没有张嘴问他要过一分钱,妻子在外打工被外人说村支书的家庭去打工是玩花样后委屈落泪……

杨小周与村民们日夜苦干,当最后一钤打下去,干净的泉水涌出来时,在场的乡亲们都欢呼起来,杨小周泪伴泉涌。为彻底改变家乡面貌,杨小周引进了“石居部落”项目发展乡村旅游,建设美丽乡村,村里的废弃的窑洞整修以后像特色农庄,北庄村的旅游资源发展起来了;有了水,村里流转了300亩种植特色林果。很多城市人都愿意到村里住几天。村民们有了钱,生活品质、村民素质、村容村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杨小周的带领下,北庄村正一点一滴发生着变化,可杨小周依旧住着简陋的房屋,骑着破旧的摩托车,过着清苦的生活。他的故事感染着所有实践团成员,也让亿万群众感动。他是“当代愚公”,是我们青年人的榜样。无数新时代里的新青年定会向杨小周这样的先进人物看齐,努力为社会做贡献。

(供稿人 轩欣 陈勇豪 张燕萍 摄影 许智松 刘星宇)

 

 

打印文章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